高房價時代,以自備決勝的時代已來臨
過往從業人員會詢問顧客"預算多少"用以推合適的物件給顧客。顧客也習慣以"預算"作為跟業者互動的依據。
但隨著房價漲得又急又快,若再以"預算"來溝通,很容易讓彼此的認知有誤會,進而耽誤找房進度。因為現在購買預售換約或中古屋,自備款已不再是如過往認知的"成交價兩成"計,甚至拉到三成至四成都是很常見的事。
為什麼?
1.預售屋換約
屋主期望的價差就擺在那,屋主要的價差就是致使承接者自備提高的主因。
舉例:
屋主跟建商買一間預售屋1000萬,並約定工程期間依工程進度分批支付工程款給建商,及至交屋時共計需支付200萬自備款。
若該屋主於工程期間,以1300萬把房子售出,那麼承接方及至交屋時共需準備(原始自備200+價差300=)500萬自備款。
對於承接方來說,他花500萬自備款去買1300萬的房子,自備成數達3成8。
2.中古屋
中古屋自備款的提高,源自於銀行鑑價的不足。在正常的情況下,銀行估價會貼近於市價,但近一年半的漲幅太過驚人,銀行鑑價往往落後於市場。若銀行鑑價要跟上來,這會需要些時間。但往往當銀行鑑價跟上來時,市價又上去了...
舉例:
有一中古屋建坪40坪,平面車位一個,社區行情25萬。以正常的轉手水位來說,成交價大約(建坪40*單價25+車位價100=)1100萬,並銀行願意核貸1100萬的8成也就是880萬給買方,而買方單就房子的部分僅需準備220萬。
現因房市大好,該物件直接跳漲式成交單價35萬,總價為40*35+100=1500萬。買方就房子本身需準備的錢為(成交價1500-銀行額度880=)620萬,自備款約略是成交價的4成。
--
我們在第一線觀察,當談及預算的時候,有些顧客可能礙於隱私,很避諱講這件事。但業務在不是很理解你的情況下,你給的需求越不明確,業務員能使上力協助的程度就有限。
如今,用預算來互動也不一定準確了。很多買方即便價位出得到,但後來發現自備要準備得比想像中多、負荷不來,最後只好作罷。
所以現在我都建議先以成交價三成抓自備(最壞狀況要抓到四成),這樣才容易貼近真實的房市,也比較不會白走一遭。